榮格談本己、陰影與阿尼瑪——原型與吞噬一切的母性

黃駿主講 2025年八月共三堂

與點堂

與點堂

榮格談本己、陰影與阿尼瑪——原型與吞噬一切的母性

本課程包含以下內容:

課程長度約 2.8 小時
5 個課程單元
共有 4 個可下載資源
【線上課】 ★webex即時上課或錄影檔補課
★此為線上課程票券,報名前請確認
【現場課】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
剩餘 9 組
1. 如臨時有事不方便出席,可自由改為線上參加無須請假告知。 2. 選擇現場上課亦享有課後線上觀看權利。 3. 空間使用不限於購買之課程當日,於與點堂營業時間內皆可入場。非購買當日課程,須於正式課程開始前半小時離場。 4. 具現場上課資格者,每日來與點堂現場可享有免費飲品一杯(以當日有提供的為準,不累計) ★此為現場課票券,報名前請確認

課程簡介

★上課日期:8/03、8/10、8/17 共三堂

★上課時間:週日下午3至5點(老師經常講到6點)

★地點:與點堂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

★票券分為線上課及現場課,報名時請注意。兩者皆享有課程錄影檔案線上觀看一年

★使用玉山銀行、台新銀行信用卡結帳可享分三期或六期零利率

我們真的有辦法透過自我對話、探索來「認識」自己嗎?

「認識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能掌握自身的想法,但又往往不自覺感到焦慮、沮喪。人在世上有著許多「莫名」的情緒與感受,要釐清這些,光透過一般的反思與探索,很可能是不夠的。

我們的心裡有「可以看得見」的部分,也有「難以被察覺」的部分。看得見的,是我們平常就可以感受到的意識、感受、想法,而看不見的,則可能是深埋的記憶、感覺,甚至不屬於個人的生命經驗,幾乎無法透過回憶來挖掘。

弗洛伊德與榮格

精神分析將上述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部分,區分為「意識」與「無意識」。「無意識」並非意識的附屬品,而有著自主性和獨立性,甚至有自己的「語法」。這套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有名的弗洛伊德,他在早期著作中指出無意識乃神經系統中「無法被意識的能量運行過程」,接著表示其與「原慾」或「性」密切相關,是一股「未被社會規範所馴服的」力量或能量,乃壓抑後的殘餘,會以夢或某些症狀的方式出現。

他強調意識與無意識,總處在一種動態的抗衡關係中。本課程的主角榮格,受到前輩弗洛伊德的強烈影響,卻又漸漸感到這套精神分析理論的侷限。榮格指出弗洛伊德太侷限於性壓抑與個人層面的投射與防衛問題,而當提出不同看法與他商議時,卻遭其以「不合科學」甚至傾向怪力亂神而拒斥。

最後,榮格不改其志,不斷發揮其理論創意,成功離開弗洛伊德,卓然自成一家。

一個因翻譯問題而不易理解的概念:Self

本課程揀選榮格所開創之分析心理學中最具代表性概念,本己(Self)、原型、陰影、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等,探討其意義及其與哲學之關聯,希望有助與點堂學員重新認識自己與人類文明發展。

首先要談的,也是榮格最不容易釐清的觀點,乃是「Self」這個概念。台灣、中國等地無論學界與民間,經常把它翻譯為「自性」,這個翻譯是值得商榷的。

要理解「Self」究竟是什麼,需要先理解前面提到的「意識」與「無意識」。「Self」涉及「意識」和「無意識」間的對立與整合問題,也關係到人格中無意識的特色。所謂「無意識」,又被榮格區分為來自個人生命歷程的「個體無意識」,以及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心理:集體無意識。

人的「自我」(ego)是意識的中心,而「Self」則是種種對立面——像是意識與無意識、個體與集體、特殊與普遍——之間的統合狀態,也可以說是榮格思想體系中追求的「最高境界」。要達到這個境界或狀態,需要讓「意識」與「無意識」如太極的陰與陽完美「平衡」。

進一步說,被同化到自我意識的無意識內容愈多,自我與「本己」就更接近。與許多宗教或思想一樣,追求這個「終極」狀態「Self」,實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旅途,意識與無意識不斷互相傾軋、磨合、碰撞,推動了人類世界持續「前行」。

在這個走向「Self」的過程中,人可能因為兩者此強彼弱又相拉扯比拼的緣故產生「失衡」,進而出現問題。當人的自我意識極為強大,很大程度地吸納、控制了「無意識」,便可能導致「自我的膨脹」。有別於有意識的「自我誇耀」,自我的膨脹因著某些「盲點」被放大,會產生另一個層次的問題,是危險的。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透過「陰影」這個概念來理解。

陰影:藏在個體無意識裡的暗黑世界

榮格明確表示:陰影的本質在很大的程度上可由「個體無意識」的內容推論出,而非「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人從一開始就存在的「原型」,個體無意識則僅僅來自人有限的生命。換句話說,陰影其實比較不涉及人類根本的、由亙古即殘遺的議題,而主要牽涉到個人成長的問題,這大致上是較為接近弗洛伊德提到的所謂無意識的範圍。

如上所述,弗洛伊德提出「無意識」的概念,榮格又進一步將「無意識」區分為「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而弗洛伊德原先的「無意識」,在榮格的理論中,約略被置放於「個體無意識」這個部分。而「陰影」概念的提出,正是為了讓源自弗洛依德「個體無意識」的理論更完整,可以看作是榮格對這個概念的「補充設定」。

那麼,陰影到底是什麼呢?

「陰影」不單純只是一般的負面想法、情緒,如前所述,它是「個體無意識」之中的特殊存在。它來自於我們的生命經驗,但難以被意識「覺知」到。像藏在心裡的怪獸,不時讓人產生衝動、情緒化,甚至不受控制。而陰影要被認識與接納,是非常困難的。

由於「陰影」的存在會騷擾甚或突穿「意識」,於是會讓我們的「意識」感到不舒服,甚至導致推卸責任、不願面對自身問題。有趣的是,陰影的出現和「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明確有關,但這部分卻難以被察覺。

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有許多情感,皆源自對這股力量的期望或失落,又「假扮」成我們所認識到的樣子。諸如我們對物質、名利的追求,對愛情、關係的渴望,對未來的期許或對現實的焦慮等等,都是源自「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卻偽裝成其他看似與之無關的情緒、感受,這是榮格理論中十分耐人尋味的核心之一,也是本課程探討的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兒子與母親的連結問題很是複雜,母親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往往能給予一切,得到普世的歌頌,但也常被人們忽略的是,她也可能「吞噬」一切⋯⋯

然而,以上理解在學術深度上仍有明顯不足處,此即未能辨析「陰影」與「無意識」的關係為何?某些詮釋榮格者,會將陰影當成只是無意識的某個修辭替換物。

榮格思想與禁忌的議題:陰影的真實意義

榮格的陰影常常被簡化或誤用,許多人以為榮格的理論是在教導大家如何「面對」、「處理」不願面對的問題,但實際上,這些被描述出來的負面情緒、感受,並未能觸及榮格的理論核心,它們其實更接近上面所述那些被陰影所偽裝、假扮過後的內容。

榮格表示,陰影具情緒性、自主性、強迫性,總在人格水平薄弱之處顯現。也許這容易讓人覺得既然還能顯現,就表示陰影最後總能夠被「意識」所掌控。然而,個人的意志在企圖「同化」而掌控陰影之際,也將會受其頑強的抵抗。

這個抵抗將與「投射」有關,而投射來自無意識主體,而非意識主體。換言之,意識既要掌控、宰制陰影,陰影就變個花招讓意識逮住,這變花招即指投射作用;從另一方面說,陰影也只能用投射的方式,否則不會出現,即不會顯示於意識內容。而那製造投射的因子或機制,當指向「母子關係」。

關鍵在於:陰影牽涉的投射,總是以同性別者作為主體(異性別的投射則與阿尼姆斯和阿尼瑪有關,後面會簡單說明)。舉例而言,男性含藏作為兒子的陰影,它牽連到某種渴望「被捕捉、被吸入、被封包」的愛慾,女性則含藏作為母親的陰影,它涉及可包羅萬象與吞噬一切的母性愛慾。

故而無意識會把母子關係轉以現實世界中的某一齣戲劇方式呈現,男性便總是在該現實世界以退行方式尋找母親。在陰影籠罩的背景下,母子實乃以彼此不知情的方式,秘密共謀助對方背反生活,往完成彼此的愛慾邁進。

以上榮格的所謂陰影,觸及了母子間的禁忌愛慾議題,許多人恐怕無法接受,榮格視其為乃受道德干擾所致。而榮格提出的這些理論,同樣因著容易受社會道德的干擾與譴責,漸漸不被談論榮格的學者、講者或從業人員提及。

除了陰影,另一個投射即與前述二概念牽連:阿尼瑪代表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形象,它和愛與情感有深刻的連結;阿尼姆斯則代表女性無意識中的男性特質,與邏格斯或所謂理性對應。而「母子婚姻」則為榮格所謂原型中的一大關鍵。

這些顛覆人們對榮格想像與期待的內容,是榮格思想中真正有特殊意義、代表性的部分,也是本課程的一大特色主軸。

陰影與瘋癲

意識要強過無意識,這看似是一種掌控,但理解了榮格所謂的「陰影」之概念後,應當可以近一步理解這個過程中為何有危險性。

自我的膨脹是危險的。因著意識的強大,以及對無意識的全面掌控,我們吸納的來自個體無意識中的「陰影」與阿尼瑪(或阿妮姆斯)也會越多。這些過程會造成一些症狀,譬如對週遭與環境的反應將明顯與眾不同。

反過來說,當自我意識被無意識所同化,也將發生內在的巨大災難。此時,人被無意識所掌控,將呈現一種瘋癲的狀態。所謂瘋癲,意指脫離「常軌」,也就是自我意識微乎其微,而被某種社會指為荒謬或「神秘」的力量支配(無意識掌控了意識)。處於這個狀態的人們,通常會開始出現一些荒誕的行為,這都是無意識主宰一切的表現。

這個狀態一方面具有古老的無意識性質,另一方面,它未全然放棄在如今的時空連續體中找到「它自己」。無意識的性質是超自然的,對自我具不受限制的決定性影響。而根本上,自我意識其實是由無意識分化出來的,雖稱具有自主性,但仍處於某種「絕對意義」的時間與空間中(此處的空間並非我們一般所認知的三度空間,亦即並非牛頓意義下的時間與空間)。

故而,若長時間自我落入無意識控制中,自我對周遭環境的適應依然受阻,也為可能的災難事件打開了方便之門。

而面對這些失衡、失序,此際,可把自我錨定於意識的世界中,藉由適應過程使意識得獲強化,像專注、責任感、耐心等美德,在這個脈絡下就有著非凡的價值與意義——它們使得自我與無意識之間保持某種距離,減少不必要的災難呈現。

以上說明之結論即:無意識力度強大,自我易被同化入無意識;若自我愈來愈鮮明,無意識則將被同化到自我。

是的,這兩個相反可能過程都是存在的,而且有趣的地方是,它們會導致同樣結果,即膨脹。就無意識被同化到自我的這個當口而言,為防膨脹,就必須減降意識的地位,以便無意識強化高升。然而,須留意的是,雖為避免處於亙古的、恆久的與無處不在的夢狀態之中,不得不對現實有所接觸保留,尤其是動員出各式美德;儘管如此,仍得謹慎以犧牲若干意識世界為代價,為夢境——無意識的重要舞台——留出空間。

本己(Self):重新認識榮格與其主張

由以上理路可知悉,榮格所用Self一詞同時具含自我及與其對立的無意識,故Self 仍保有某種心理內容之具體意含,恐不宜譯為中國佛教式本體論用語「自性」。吾人或許可問道:自我或「Self」的自性或本體為何?而非逕將「Self」譯為自性或本體;倒過來說,「自性」一詞如譯為英文,比較會是「self-ness」、「self-hood」,比較不會譯為「self」。再者,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簡言之,依據中觀與大乘起信論的哲學理路,「諸法無自性」作為「緣起性空」之主張,乃中國佛教哲學之重要論述,但榮格的「Self」明顯不具所謂「空」之意含。故而,將「Self」譯為「自性」恐與榮格的「Self」概念有所乖違。

雖說榮格自承其所用的「Self」 一語與東方宗教有關,但主要並非佛教,而與印度教觀點下的「我」或「原我」(Atman)概念有關。印度教哲學的「梵我一如」所強調「梵」與「我」之一體,明顯影響了榮格。但「Self」又非全然等同印度教哲學意義下的「我」、「梵我」或「我梵」,故黃駿老師特別將Self譯為「本己」。

榮格曾以他個人的曼陀羅神秘經驗作為「本己」之表達。對中國哲學與榮格思想皆素養深厚的楊儒賓教授亦不譯榮格的「Self」為「自性」,而譯為「自己」,然此一譯法似過於「日常」,恐縮限了榮格理論的豐富意含。

榮格也特別指出「本己」與基督教上帝的意象一致,但也有些不同。他於較早的文本原使用的「本己」之替換詞是「個體化」、「個體性」,乃個體界域與集體界域之間的銜接。榮格似於晚期1928年方首度使用「本己」一語,強調乃自然呈現之完滿象徵,吾人可藉榮格文本此脈絡幫助理解後來的「本己」一語之內涵。可以這麼說,榮格的「個體化」即將潛在的本己的部分(即無意識)以個人獨特的生命發展過程將之帶入意識,而達至整全性的狀態——「本己」——的過程。簡言之,透過「個體化」的過程,我們可以把潛藏的無意識帶入意識,使心靈獲得整合和成長。

榮格並強調基督教過去壓制「本己」的陰影部分,致暴力行為與邪惡充斥二十世紀。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那麼容易,除了認識「本己」以外,有別於網路上某些談榮格的文章或課程,本課程更梳理榮格文本中提到的其他概念,看見潛藏的問題。以下談的「原型」(archetype)概念,即為本課程將處理的另一大重點。

原型與吞噬一切的母性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有著不同的文化與記憶,卻常常會有相似的故事、神話和夢境?針對這些現象,榮格提出「原型」來解釋。

原型就像是我們人類心靈深處的共同記憶和圖案,與生俱來,卻難以自行察覺。

存在於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宛如巨大的地下圖書館,收藏著人類從古至今的共同經驗、故事和符號。

榮格認為,這些原型遠遠超越了個人的差異和環境的影響。他用這個觀點來批判如洛克提出的「白板說」,後者認為人類原始的心靈並非白紙一張。相反地,榮格認為我們的心靈裡早就有這些古老的、共同的圖案。

榮格的理論並非橫空出世,本課程將由此出發,帶領學員看見偉大心理學家與西方先哲如何「對話」,諸如原型理論與康德「範疇」概念之間、與柏拉圖的「理型」思想之間,似乎都有某種相似之處,亦有著值得玩味的細微差異。

在眾多原型中,「母性」形象特別值得我們關注,一般總以為它代表溫柔、滋養的一面,但母性也是一種可奮力「吞噬一切」的原型,展現出保護與破壞並存的碩大力量!理解這個原型,對我們認識自己內在與母親的關係,以及面對生命中的巨大變化都非常重要。

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理解自我與他人關係的鑰匙

常常,我們會發現自己心裡有一些屬於傳統性別光譜中「另一個性別」的特質,像是男生裡面有敏感、雞婆的部分,女生之中也有解析、理性的一面。榮格稱這些內在的「異性」形象為阿尼瑪(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

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在心理上扮演著「橋樑」的角色,它們連結了前面提到的意識與無意識,幫助我們認識與整合內在的多重特質。這使得它們成為理解自我與異性關係的重要鑰匙。

榮格心理學中常提到的重要且鮮明的「原型」,即是這兩者。阿尼姆斯和阿尼瑪都有正面與負面的面向,既能提供創造力、生命力,也可能是情緒衝突的源頭、自我成長的阻礙。而第三個對自我常產生影響也常予以干擾的原型,而且是相對前兩者更易被意識所捕捉的,即是前面提及的「陰影」。

不少詮釋者將榮格的理論表達得有趣又實用,但其實榮格文本並不好讀,需要通盤了解後再融會貫通。本課程將針對上述概念一一梳理,試著回應今日人們面臨的課題,不只是針對個人的心理困境提出獨特解方,而且反思人類歷史、文明的推演過程,試著建立一些新的思考起點。

透過榮格,找回自身?

透過榮格的理論和架構,學員將學習如何覺察並整合自我與無意識,認識內在的陰影、異性之原型,尤其理解母子戲劇之下深層的原型,以及嘗試探尋「本己」的統合可能。

這過程不僅是一種心理結構與過程的理解,更是重拾生命完整性與內在力量的實踐。透過理解這些理論,我們也許能試著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促成個體心靈更深層的整合與提升,達到身心靈的豐盛與健康。

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卓爾有成的宋文里教授稍早曾言,榮格之學在台灣已然成一菜市場學,與點堂相邀黃駿老師開課,儘可能謹慎回歸榮格文本以挖掘某些深邃理論,結合精神分析、哲學與宗教思想,以之為核心發展若干詮釋,帶領學員透過思辨與想像,重新認識自己、嘗試思議生命之不可思議。

課程細目補充

一、

  1. 自我作為意識核心,建基於身體基礎與心理基礎
  2. 某些身體刺激穿越意識閾限,成為可知覺事物,其他保留為無意識範圍
  3. 心理基礎指涉意志可改變反射或本能
  4. 自我的身體與心理基礎各有意識與無意識領域
  5. 直至十九世紀末,才在經驗上指出某種心理在意識之外
  6. 付出極大道德努力才能意識到陰影
  7. 陰影具情緒性、自主性、強迫性,在人格水平薄弱處顯現
  8. 意志同化陰影時受頑強抵抗,抵抗與投射有關
  9. 投射係來自無意識主體
  10. 製造投射的因子當指向可包羅萬象與吞噬一切的母親,及其與兒子的關係
  11. 兒子的愛慾渴望被捕捉、被吸入、被封包
  12. 無意識把母子關係以戲劇呈現,人以退行方式尋找母親
  13. 母子乃秘密共謀助對方背反生活
  14. 阿尼瑪與母親的愛慾對應,阿尼姆斯(animus)則與父親的邏格斯對應

二、

  1. 母子婚姻作為原型(archetype)
  2. 榮格批判洛克的白板說
  3. 原型作為先驗形式具集體特性
  4. 父親、妻子、小孩之意象乃普遍存在,非個體天生
  5. 原型是先祖留存的經驗積澱,但非經驗本身
  6. 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強調個體間種種差異,並以文化與環境影響解釋差異,榮格主張須先搞清共同之處再論差異
  7. 榮格反對弗洛伊德堅持無意識全然屬個人,且由創傷記憶與幼年之壓抑組成
  8. 榮格與拉馬克主義之關係
  9. 榮格的原型與康德的物自身之關係
  10. 榮格的原型與柏拉圖的理型之關係
  11. 榮格的原型與人類學家 Levy-Bruhl 論原始社會之集體表徵理論

三、

  1. 榮格所用 Self 一詞仍保有某種與自我有所特殊聯繫之具象性,較不宜譯為純抽象義之中國佛教指涉空之用語「自性」
  2. 榮格用的 Self 一語自承與東方宗教有關,主要非佛教,係來自印度教觀點下的「我」(Atman)概念,但又非全等同印度教哲學的「梵我」或「我梵」一詞,故本課獨排眾議譯為「梵己」
  3. 榮格晚期 1928 年首度使用「梵己」一語,強調乃自然呈現之完滿象徵
  4. 「梵己」指意識/無意識、個體/集體、特殊/普遍等二元對立組之通連,係一複合式、重合式對立態
  5. 榮格談個人的曼陀羅之神秘經驗作為「梵己」之表達
  6. 「梵己」與基督教上帝的意象一致,但也有些不同
  7. 基督教過去壓制「梵己」的陰影部分,致暴力行為與邪惡充斥二十世紀
  8. 榮格較早原使用的類似詞是「個體化」、「個體性」,係個體界域與集體界域之間的啣接。可藉此幫助理解後來的「梵己」一詞
  9. 個體化即將潛在的梵己帶入意識的過程

購買須知

*購買前請詳閱此購買須知,若不同意請勿購買。若您已付款即表示您同意以下條款。

1. 本課程報名分為線上上課以及至與點堂現場上課(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

  • 即時線上課程將透過Webex會議軟體進行,請先至Webex官網註冊免費帳號。也可不註冊帳號,以訪客身份參加。
  • 請消費者先行確認自身電子設備是否能正常使用Webex會議軟體。可至此連結測試
  • 若使用行動裝置參加,需要先下載app:IOSAndroid
  • 若因消費者自身因素(網路、電腦等)無法即時參與完整課程,恕無法辦理退費。

2. 與點堂將於每堂課程前一日,以email寄送上課連結,請確保所留email正確無誤以便接收訊息。亦可從與點堂官網首頁進入學員專區查看。

3. 若時間無法配合即時上課,與點堂亦提供課後線上觀看服務,每週課程結束後登入學員專區即可觀看。本課程錄影檔保留一年至2026/08/31。

4. 課程日期異動與退費處理原則:

  • 本系列課程,於開課日後,即不接受學員要求課程延期或退費申請。
  • 如因天災、地變、政府宣告停班停課或其他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課程日期異動,造成學員無法參與原課程,與點堂將擇期辦理補課。但不退還學員已繳之費用。
  • 課程尚未開始之前,於結帳十日內可全額退款。
  • 課程尚未開始之前,結帳超過十日因故辦理退款需扣除稅金(5%)及平台金流手續費(5%),共10%。

5. 有關課程錄影檔案的智慧財產權說明:

  • 本課程所有影片以野渡無人股份有限公司(與點堂)為著作人,擁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
  • 課程影片僅供付費學員補課及課後複習使用,未經野渡無人股份有限公司同意不得就影片為任何其他利用(包括但不限於:剪輯、編輯、改作、重製、散布等)。
  • 學員使用本影片時,如因可歸責於學員之事由,造成野渡無人股份有限公司之損害,學員應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課程內容
共 5 個單元總時數約 2.8 小時

關於講師

與點堂
與點堂

瞭解更多

常見問題

報名前QA
榮格談本己、陰影與阿尼瑪——原型與吞噬一切的母性

本課程包含以下內容:

課程長度約 2.8 小時
5 個課程單元
共有 4 個可下載資源
【線上課】 ★webex即時上課或錄影檔補課
★此為線上課程票券,報名前請確認
【現場課】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
剩餘 9 組
1. 如臨時有事不方便出席,可自由改為線上參加無須請假告知。 2. 選擇現場上課亦享有課後線上觀看權利。 3. 空間使用不限於購買之課程當日,於與點堂營業時間內皆可入場。非購買當日課程,須於正式課程開始前半小時離場。 4. 具現場上課資格者,每日來與點堂現場可享有免費飲品一杯(以當日有提供的為準,不累計) ★此為現場課票券,報名前請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