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精神分析之先驅——弗洛伊德 vs「逆徒」蘭克

黃駿主講 2025年三月共三堂

與點堂

與點堂

5
2 則評論
5
2 則評論
存在主義精神分析之先驅——弗洛伊德 vs「逆徒」蘭克

本課程包含以下內容:

課程長度約 8.2 小時
5 個課程單元
共有 3 個可下載資源
【線上課】 ★webex即時上課或錄影檔補課
★此為線上課程票券,報名前請確認

課程簡介

★上課日期:3/16、3/23、3/30 共三堂(開課前如未滿五人報名,課程將延期)

★上課時間:週日下午3至5點(老師經常講到6點)

★地點:與點堂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

★票券分為線上課及現場課,報名時請注意。
 兩者皆享有課程錄影檔案線上觀看一年

黃駿:存在主義精神分析之先驅——弗洛伊德 vs「逆徒」蘭克

英雄主義的本質是什麼?從原始部落的復活神話,「英雄」這個詞對你我都不陌生,但到底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為「英雄」呢? 在西方流行文化的洗禮下,我們對許多典型的英雄敘事耳熟能詳。

這些英雄所承擔的「天命」、踏上的「旅程」,往往是故事當中最精彩而令人動容的部分。 但你是否曾經思考過,人們之所以對「英雄」故事如此津津樂道,也許來自一些更古老的嚮往……

榮格——弗洛伊德的「逆徒」之一——,將「英雄」視為一種「原型」(Archetypal);而從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說,「英雄」與「死亡」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如何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死亡怖懼」(Fear of death)是人類根本的焦慮,也與無意識有關,但某些人卻並未屈服於這種怖懼,而是通過某種文化、宗教與心理機制,轉化這種根本焦慮的影響;其中,英雄主義與人相應滋生的勇氣,正是這種轉化的核心方式。

這樣的轉換,使得人類得以超越個體存在的孤獨、面對毀滅的不安。我們可以說,人因為某種「嚮往」或「信念」,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因此有機會成為所謂的「英雄」。然而,這一切卻可能是偽裝出來的,更可能是有問題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察覺到「死亡怖懼」的存在,這是因為我們已自動藉由「移情」或其他心理機制將之轉化。

本課程藉由精神分析理論發展出的批判性新觀點,認為以上狀態反而會滋生出更複雜的焦慮、不安或無意義感,也產生不了「存在」的勇氣以撐持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

在黃駿老師之前的課程中,我們指出過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家羅洛・梅(Rollo May)對弗洛伊德的批判性繼承;其實,於弗洛伊德開闢的精神分析理論發展史中,早已出現過類似 R. May 的存在心理學觀察。

這些觀察便來自曾與弗洛伊德共事二十餘年,對精神分析有極大影響,卻被後人視為弗洛伊德之「逆徒」的奧托・蘭克(Otto Rank,1884-1939)。

弗洛伊德可謂有幾個大「逆徒」,除了眾所熟知的阿德勒、榮格外,蘭克專注於探索弗洛伊德含糊帶過的「死亡本能」,甚至指出這其實反映了弗洛伊德對自己死亡怖懼的逃避。

因著這個脈絡,蘭克不僅對英雄主義的古/今版本進行了對照,也剖析了現代情侶關係,以及父、母兩種角色象徵的差異及分別對子女的影響(這些「無意識殘留」如何影響人們日後的行為),最終將這些都收攝於他對「人如何超越死亡怖懼」之思考中。

而這也顯出他對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如梅(Rollo may)與亞隆(I. Yalom)等的理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本課程將從弗洛伊德的自戀理論與阿德勒(Adler)的自尊概念開始,藉由蘭克談「英雄主義」以批判前二者,連結到存在心理學對「死亡焦慮」的解讀,理解人類如何在怖懼與自我超越之間建構「存在」,並進一步探討精神分析理論向存在心理學轉向的過程。

各週課程主題如下:

第一週:逆徒蘭克作為存在主義心理學先驅:從弗洛伊德的自戀到逆徒阿德勒的自尊
不分男女,為何所有人其實皆渴望成為英雄?答案或許隱藏在最初的自戀之中。弗洛伊德認為,自戀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狀態,人透過自戀來尋求安全與掌控感,而弗洛伊德的第一個逆徒阿德勒(Adler)則指出,自尊發展與個體優越感的追求乃個體成長之關鍵。

本週將探討:

  • 原始社會如何看待死亡?為何死亡在古代常伴隨歡宴?
  • 美國心理學先驅大師William James 為何提出「世界是英雄舞台」的心理學觀點?
  • 兄弟姊妹間的競爭如何揭示英雄主義出現的普遍性?
  • 自戀如何驅動個體追求創造性的優勢地位? 阿德勒(Adler)如何以自尊/自卑 批判弗洛伊德的自戀?
  • 蘭克與齊克果的存在哲學之交匯如何體現在焦慮、個體化、選擇與創造性?

第二週:古代宗教式英雄到現代式英雄主義如何抗拒死亡怖懼?
英雄主義的本質是什麼?從原始部落的復活神話,到現代的英雄敘事,人類不斷創造出戰勝死亡的象徵。本週將探討:

  • 古代神秘宗教如何以「死而復生」的神性英雄來回應死亡焦慮?
  • 印度教與佛教的無再生論是否是一種反向的「巫術」?
  • 存在主義如何將死亡視為哲學的核心命題?
  • 健全心理的建構是否依賴於壓抑死亡恐懼?
  • 現代社會如何透過無壓抑運動來重新定義生物衝動與羞恥感?
  • 蘭克如何影響貝克的死亡心理學所提出之英雄主義式移情?

第三週: 情侶、上帝、面對存在與邪惡之勇氣
深受蘭克影響的貝克主張:人類的罪惡感源自對「有限」的拒绝,他認為,人們内心深處總有一種罪惡感,這種罪惡感来自對自身不足之認知,以及對自己未能成為「英雄」的懊悔。而戰爭、種族歧視、獻祭等行為,都是人類試圖透過「他者的死亡」來強化自身不朽感,人類總是失敗於逃避邪惡。

本週將探討:

  • 現代人如何在「無上帝亦無主人」的孤獨狀態中尋找英雄式的意義?
  •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家馬斯洛(Maslow)提出的宗教「約拿情節」如何解釋人類對自我潛力竟然產生恐懼?
  • 1957年諾獎得主卡謬如何描述孤獨者選擇「主人」及其與上帝的關係?
  • 移情作為英雄主義的心理機制——為何我們在愛中尋找神聖感?
  • 現代社會又如何將英雄情結移情至愛情關係?
  • 與母親的庇護性不同,父親如何象徵著社會、規則與超越自然的力量?
  • 如果父親代表文化與超越, 它如何讓個體意識到死亡的現實
  •  父親如何鼓勵人超越自身,尋求「象徵性不朽」(如通過事業、宗教或創造性貢獻)?
  • 患有神經症是否其實是一種對世界本質的深刻洞察之表現?
  • 今日流行的神秘主義與自身的全能感:是自身的解放,還是防禦機制?

本課程將帶領學員探索與英雄主義、死亡怖懼相關的無意識結構,從弗洛伊德、蘭克、阿德勒、馬斯洛、貝克,連結到齊克果、卡謬等存在主義思想家的視角,理解人類如何面對根本焦慮、追求超越,並最終可形塑出「如實」抗拒死亡的「真正普遍英雄主義」。

購買須知

*購買前請詳閱此購買須知,若不同意請勿購買。若您已付款即表示您同意以下條款。

1. 本課程報名分為線上上課以及至與點堂現場上課(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

  • 即時線上課程將透過Webex會議軟體進行,請先至Webex官網註冊免費帳號。也可不註冊帳號,以訪客身份參加。
  • 請消費者先行確認自身電子設備是否能正常使用Webex會議軟體。可至此連結測試
  • 若使用行動裝置參加,需要先下載app:IOSAndroid
  • 若因消費者自身因素(網路、電腦等)無法即時參與完整課程,恕無法辦理退費。

2. 與點堂將於每堂課程前一日,以email寄送上課連結,請確保所留email正確無誤以便接收訊息。亦可從與點堂官網首頁進入學員專區查看。

3. 若時間無法配合即時上課,與點堂亦提供課後線上觀看服務,每週課程結束後登入學員專區即可觀看。本課程錄影檔保留一年至2026/03/31。

4. 課程日期異動與退費處理原則:

  • 本系列課程,於開課日後,即不接受學員要求課程延期或退費申請。
  • 如因天災、地變、政府宣告停班停課或其他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課程日期異動,造成學員無法參與原課程,與點堂將擇期辦理補課。但不退還學員已繳之費用。
  • 課程尚未開始之前,於結帳十日內可全額退款。
  • 課程尚未開始之前,結帳超過十日因故辦理退款需扣除稅金(5%)及平台金流手續費(5%),共10%。

5. 有關課程錄影檔案的智慧財產權說明:

  • 本課程所有影片以野渡無人股份有限公司(與點堂)為著作人,擁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
  • 課程影片僅供付費學員補課及課後複習使用,未經野渡無人股份有限公司同意不得就影片為任何其他利用(包括但不限於:剪輯、編輯、改作、重製、散布等)。
  • 學員使用本影片時,如因可歸責於學員之事由,造成野渡無人股份有限公司之損害,學員應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課程內容
共 5 個單元總時數約 8.2 小時

關於講師

與點堂
與點堂

瞭解更多
存在主義精神分析之先驅——弗洛伊德 vs「逆徒」蘭克

本課程包含以下內容:

課程長度約 8.2 小時
5 個課程單元
共有 3 個可下載資源
【線上課】 ★webex即時上課或錄影檔補課
★此為線上課程票券,報名前請確認